
主要内容:《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创作背景🚰: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 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 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𓀃🤳🏽、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 [ 第三、 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 第三章写“我”幼时的生活📿,总共九个小节👨🏽🦳⚆,除了第三、第九两个小节外,其余七小节都是以祖父或者祖母开 头,中断以前的言语,继续新的言说。第三章是整部小说的重彩油画的聚焦点‼️,描绘了“我家”的后花园🎐。 第四章写“我”家,共五小节,除第一小节外👨🚒,其余四小节的开头分别是💅🏿: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每个小节就是一个完整的言说序列。该章节🈲,从“我家”的后面转到前面,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院的整体格局,并按相应的空间顺序,逐一点出几户人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 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而来🤚🏼,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 第六章写有二伯。本章节是《呼兰河传》“最像小说”的一章,它从小团圆媳妇,也就是第五章泼墨浇成的黑洞内部开始,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极大的耐心和顽强意志,筑造了一条灰色的过渡地带🧔🏿♀️🔶。有二伯既可厌又可怜的品质,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员的特殊位置,构成了内在呼应🧙。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为缓冲和过渡,形成了一片独立而稳定的区域🧑🏻🏫。 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 (图书馆 黄云飞)
|